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5年12月29日 *** 第3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省 长 王金山
二○○六年一月十九日
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之一章 总 则
之一条 为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规范城市规划管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及监督检查。
第三条 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行依法管理。
第四条 ***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 *** 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 *** 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审查报本级 *** 和上级 *** 审批的城市规划草案,本级 *** 规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方案以及其他需要审查的城市规划草案。
城市规划委员会由本级 *** 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 *** 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违反规定下放城市规划管理权限。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 *** 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公示制度,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公开、公正和高效。
第八条 市、县 *** 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向上一级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
第九条 城市规划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
(一)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 *** 组织编制,跨设区的市的城镇体系规划由 ***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二)设市城市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由市 *** 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 *** 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由县 *** 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第十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规划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采用先进的规划 *** 和技术手段。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 *** 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招标投标、多方案比较等方式,择优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城市规划草案,应当经该单位的注册城市规划师签字盖章,并附具公众意见、专家评审意见采纳情况的报告,方可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二条 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符合上一级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应当符合所在地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
第十三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明确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划定城市水系、绿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等保护范围的界线。
第十四条 城镇体系规划草案、城市总体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有关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规划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报请负责审批的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
近期建设规划草案、城市分区规划草案、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市、县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规划草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报请上一级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相一致。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确需调整的,应当先对原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调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提出专题报告,报上一级 *** 认定后,方可编制调整方案。
调整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当按照法定程序重新审批。调整城市规划的.非强制性内容,应当将调整后的城市规划报城市规划原审批机关备案。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审批
第十六条 *** 应当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草案,报国务院审批。
***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跨设区的市的城镇体系规划报 *** 审批。
第十七条 设市城市 *** 应当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草案、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 *** 审批;依法须报国务院审批的,经 *** 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报 *** 审批或者审查的城市规划草案及相关材料,及时送省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征求意见,并提请 *** 组织召开省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对规划草案进行审查。
第十八条 县 *** 应当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草案、县 *** 所在地镇的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设区的市 *** 审批,并报 ***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设区的市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报本级 *** 审批的规划草案及相关材料,及时送本级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征求意见,并提请本级 *** 组织召开本级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对规划草案进行审查。
第十九条 市、县 *** 上报城镇体系规划草案、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时,应当附具下列材料:
(一)公众意见、专家评审意见的采纳情况及说明;
(二)本级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查意见;
(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意见。
第二十条 市、县 *** 批准近期建设规划后,应当报城市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一条 市、县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城市分区规划草案、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报本级 *** 审批,并附具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和专家评审意见、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及说明。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 *** 审批后,报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市、县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城市规划被批准之日起15日内,向社会公告城市规划的内容,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依法需要备案的城市规划,应当自批准之日起7日内报法定机关备案。
第二十三条 依法设立省级以上开发区或者改变其规划范围,应当附具 ***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城市规划审查意见。
调整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的,有关市、县 *** 应当提出专题报告,报 *** 批准。调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应当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四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应当依法取得县级以上地方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按照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建设单位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核发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符合城市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管技术的负责人和负责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审核的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具有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负责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审查的其他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行政执法资格及岗位执业条件。
第二十六条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的选址和布局,应当由所在地市、县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征求公众意见,并报 ***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方可核发选址意见书;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各类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实行备案制度。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报 ***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之一章 总则之一条 为了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制定和实施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是指中心市区和苏家屯、新城子区 *** 所在地及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城市中心市区是指和平、沈河、大东、铁西、皇姑区行政区域内及东陵、于洪区城区部分。第四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第五条 城市规划工作必须在市、县、镇人民 *** 的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市规划局是市人民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各县(区)规划土地管理局是县(区)人民 ***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负责管理本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第六条 城市规划必须符合市情、县情、镇情。采用各项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应与城市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注意保护地方风貌,体现城市特色。严格控制中心市区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第二章 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第八条 市、县人民 *** 负责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规划。第九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心市区在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城市详细规划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三)城市分区规划:依据总体规划,原则规定各分区内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安排。第十条 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市人民 *** 组织领导下,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县人民 *** 所在地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县人民 *** 组织领导下,由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苏家屯、新城子区人民 *** 所在地总体规划,市人民 *** 委托区(以下简称委托区)人民 *** 组织编制,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 *** 组织编制。第十一条 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心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市人民 *** 组织领导下,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设计部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设计部门或具有乙级以上证书的建筑设计部门编制。县人民 *** 所在地镇的详细规划,由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编制;苏家屯、新城子区人民 *** 所在地的详细规划,由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前款以外镇的详细规划,由镇人民 *** 组织编制。第十二条 分区规划,在市人民 *** 组织领导下,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区人民 *** 、规划设计部门共同编制。第十三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工矿区及其居民住宅区、出口加工区、机场、农场、林场、牧场、鱼场和风景区、文物保护区等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在市或县(委托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自行组织编制或由其上一级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第十四条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比较和论证。城市中各行业及有关单位应负责提供编制城市规划所需要的资料。第十五条 编制城市规划,按国家规定的城市规划设计收费标准收取费用。属于部门或单位委托编制的详细规划,其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第十六条 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一)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 *** 报省人民 *** 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二)新民、辽中县和苏家屯、新城子区人民 *** 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 *** 审批。
(三)沈阳出口加工区、桃仙机场以及市人民 *** 指定的其他地区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 *** 审批。
(四)风景名胜、文物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属市级的报市人民 *** 审批;属省级以上的,由市人民 *** 审核同意后,报上级人民 *** 审批。
(五)县人民 *** 所在地以外镇的总体规划,报县人民 *** 审批。
(六)苏家屯、新城子区人民 *** 所在地以外镇和东陵、于洪区行政区域内镇的总体规划,市人民 *** 委托区人民 *** 审批。
(七)分区规划,报市人民 *** 审批。
(八)中心市区范围内用地面积在十公顷以上的居住小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区、仓储区、科研教育区和火车站、机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市级商业中心区及市人民 *** 指定的其他区域的详细规划,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人民 *** 审批;其他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九)县人民 *** 所在地镇的详细规划,由县人民 *** 审批。
(十)苏家屯、新城子区人民 *** 所在地及虎石台镇、辉山风景区、桃仙机场的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款以外镇的详细规划,由镇人民 *** 审批。
(十一)邮政、电信、电力、铁路等部门编制的专业规划,经市人民 *** 审核同意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十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工矿区及其居民住宅区和农、林、渔、牧场等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地处规划区中心市区范围内的,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地处其他地区的,报所在地县人民 *** 审批或市人民 *** 委托所在区人民 *** 审批,在审批前应征询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市、县(委托区)、镇人民 *** 在向上一级人民 *** 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镇主席团)审查同意。
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之一章 总则之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管理规定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工程或其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管理规定他与城市规划管理有关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管理规定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第三条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包括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管理规定:
(一)市属各区所辖范围;
(二)建制镇的规划发展区;
(三)铁路及市级以上(含市级)公路的两侧各三十米以内的地带;
(四)上述区域外的工矿区、风景名胜区(点)、文物保护区、飞机场及其控制区和市人民 *** 划定的其他区域。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的建设工程,系指在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管理规定我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翻建的房屋建筑、防空设施、市政设施、公共设施、各类管线、园林绿地等建(构)筑物工程和沙、石、土、矿藏的开采,水源井的开挖,河湖水系的治理,行道树的种植等工程。第五条 城市规划必须贯彻下列原则:
(一)控制市区发展规模,积极发展卫星城镇,严格控制市区人口的机械增长,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二)合理地、科学地安排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尽量利用荒地、劣地。
(三)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先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貌,创造优美、协调的城市景观。
(五)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既要符合城市长远发展需要,又要同我市经济技术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第六条 城市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城市防洪、防震、环境治理、水源保护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七条 市人民 ***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主管我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县、区建设管理部门在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主管本县、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第八条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由市、县、区人民 *** 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第九条 城市总体规划一般二十年编制一次,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由市人民 *** 报省人民 *** 审查并转报国务院审批。第十条 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 *** 组织编制,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由县人民 *** 报市人民 *** 审批。第十一条 城市近期规划和分区规划,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报市人民 *** 批准。第十二条 经批准的城市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确需修改的,必须报经原批准机关审批,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和总体布局的重大修改,在上报审批之前,必须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第十三条 市人民 *** 应定期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每五年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批准机关作出报告。
县人民 *** 应定期检查建制镇规划的实施情况,并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市人民 *** 作出报告。第三章 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第十四条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协调。在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各项建设用地,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土地管理部门的配合下,按照批准的城市规划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建设,必须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申请选址。
单位申请选址,持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计划或其他批准文件;个人申请选址,持乡、镇人民 *** 或街道办事处的批准文件。第十六条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建设单位和个人的选址申请,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审批,确定用地位置、界线,发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第十七条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有效期限为一年,逾期未办理用地手续的即自行失效。第十八条 建设选址申请的审批权限:
(一)在市属各区(不包括上街区)内选址,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发证;
(二)在上街区、建制镇规划区内选址,规划占地三亩以上(含三亩)的,由县、区建设管理部门审查,报市城市管理部门审批发证;规划占地三亩以下(不含三亩)的,由县、区建设管理部门审批发证,报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备案。
(三)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经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报市人民 *** 批准,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发证。
南昌市城乡规划管理规定
之一章 总则之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和监督检查以及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和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市、县、镇(乡)人民 *** 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第三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注重提高城乡服务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注重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相结合,现代化建设与保持传统风貌相结合,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第四条 市、县人民 *** 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
市、县人民 *** 设立的城乡规划委员会,负责对涉及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事项,报本级人民 *** 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城乡规划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
乡、镇人民 ***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相关城乡规划工作。
各级人民 *** 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第五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并可以在各区、开发区(新区)设立派出机构。
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 *** 应当确定相关机构或者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的,乡、镇人民 *** 应当会同其做好城乡规划的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工业信息产业、国土资源、财政、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公安消防、公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第六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城乡规划研究,加强城乡规划信息、档案及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管理水平。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第七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结合实际,拟定本市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经市人民 *** 批准后,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第八条 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应当符合城乡规划,依法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规划许可证件。规划许可证件包括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跨县、区的建设项目,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规划许可证件或者在征求有关县、区人民 *** 意见后委托相关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规划许可证件。第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许可证件的内容进行建设。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规划许可证件的内容。确需变更的,应当向原许可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禁止买卖、涂改、租借或者 *** 规划许可证件。第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申请办理规划许可证件提交的图纸材料应当附电子文本。电子文本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第十一条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选址意见书;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发选址意见书,并书面告知理由。第十二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申请办理划拨土地手续前,建设单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书面告知理由。
评论已关闭!